Pepperstone创通网, 您的交易至优之选
共2190字|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
过去一周,澳大利亚金融圈被 ANZ澳新银行的双重丑闻刷屏:
一边是 澳洲史上最大单笔银行罚款——2.4亿澳元,一边是 3500名员工创通网和1000名合同工被裁 的“断臂求生”。
其中,罚款构成包括:
1.25亿澳元:与2023年4月国债交易有关。ASIC指控ANZ未逐步交易,而是集中抛售大量10年期国债期货,导致价格承压。
4,000万澳元:未支付部分在线储蓄账户奖励利息、费用显示错误。
4,000万澳元:未妥善处理客户金融困难申请。
3,500万澳元:2019年至2023年期间,未退还数千名已故客户的费用。
新任CEO Nuno Matos,试图用“痛下狠手”的方式重塑这家百年银行。然而,真相是:
在一场管理层长期的失职
与文化沉疴之后,
消费者、员工和合作伙伴,
正在被迫替ANZ埋单。
第一笔账:消费者的“信任赤字”
ASIC的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:
488份财务困难申请被长期搁置,最长拖延超过两年。客户在失业、疾病、家庭暴力等困境中,等来的却是催债和违约通知。
储蓄账户奖励利息“消失”,数万客户收到的利息低于宣传承诺。
数千已故客户继续被收费,而他们的亲属在处理遗产时还要面对ANZ的冷漠和拖延。
国债交易数据虚报,向联邦政府夸大交易额数百亿,严重影响财政融资。
这意味着,最脆弱的群体首当其冲:
一位因癌症治疗而暂停工作的客户,苦等银行回应却收到法院传票;
一位失去丈夫的寡妇创通网,被迫在悲痛中追讨银行错误收取的费用;
成千上万储户的利息收入,悄然消失在ANZ的系统漏洞里。
ASIC主席 Joe Longo 的话刺痛了整个行业:“ANZ一次次背叛澳大利亚人的信任。”
ANZ董事长保罗·奥沙利文(Paul O’Sullivan)发表声明,向客户道歉,并保证公司已采取 “必要措施,包括追责相关高管” 。
“虽然我们努力推动监管确定性,但事实是我们犯下了对客户造成重大影响的错误。代表ANZ,我致以歉意。”
但事实上,消费者,还是第一批被迫买单的人。
尤其是,受害客户的补偿。罚款金额支付给联邦政府,而非客户本人。
第二笔账:员工的“代价改革”
罚单落地的同一周,Matos宣布裁员计划:
3500名正式员工
1000名合同工
占总员工数近10%
预计这轮裁员将让ANZ付出近 5.6亿澳元的重组成本。这一切的理由是为了“简化银行” 。
然而,金融服务工会(FSU)批评称,数千名员工并未提前获悉,而是在 “吃早餐或通勤途中” 通过媒体才得知消息。工会指责这一举动让家庭陷入不安、员工被蒙在鼓里,甚至整个社区都会受到冲击。
FSU已将ANZ告上 公平工作委员会(Fair Work Commission),称这不是 “重组” ,而是 “混乱”,并强调忠诚的员工正在为高管的错误买单。
被裁掉的这些人来自后台、IT、零售网点,甚至部分前台岗位。讽刺的是,他们并非违规的始作俑者,却成了改革最直接的“祭品”。
在墨尔本Docklands办公区,“笔记本电脑墓地”成为裁员的真实写照:失业员工默默归还设备,悄然离开。很多工作了20年、30年的老员工,不再选择举行告别聚会,而是沉默退场。
工会愤怒地表示:“ANZ能掏出2.4亿去缴罚款,却要靠裁员去节省人力成本。这不是改革,这是把责任转嫁给最忠诚的人。”
员工,是第二批买单的人。
第三笔账:经纪人的“被割韭菜”
除了消费者和员工,ANZ的移动贷款加盟商(Mobile Lending Franchisees)也陷入困境。
这些人不同于独立Broker,只能卖ANZ的贷款产品。他们每年贡献约65亿澳元贷款规模,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引擎。
然而,ANZ决定:
下调佣金比例:从0.65%降至0.57%(曾提议过0.50%);
翻倍管理费:从7500澳元涨至1.5万。
这让加盟商直呼“被出卖”:“我们交了3.5万加盟费,背靠大银行才加入。结果现在银行要把我们榨干。”
一位加盟商无奈地说:“我们就是人质。收入被腰斩,成本被抬高,最后只能慢性死亡。”
合作伙伴,也是第三批买单的人。
第四笔账:高管真的买单了吗?
ANZ董事长 Paul O’Sullivan 与CEO Matos公开致歉,并承诺削减高管奖金。
但从历史经验看,所谓的“问责”往往流于形式:
去年,前任CEO Shayne Elliott 放弃了320万奖金,但ANZ仍赚取 67亿澳元现金利润;
今年,部分高管奖金可能被削减,但他们依然稳坐职位,继续主导战略。
相比消费者的权益受损、员工的饭碗被砍、经纪人的生计被压,高管的“损失”显得微不足道。
问题是:真正的责任,是否应该由高层买单?
结语:罚款结案,信任未复
如果把ANZ的操作逻辑梳理出来,会发现一条冷酷的链条:
消费者:丧失金钱和信任;
员工:丧失岗位和生计;
经纪人:丧失合作与利润;
高层:依然掌握话语权,用股东的钱交罚款,用裁员“瘦身”来粉饰改革。
真正为ANZ错误买单的,是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。
细细想来,ANZ银行吞下的2.4亿澳元——史上最重的罚单,这么大的代价,真正的责任人却没有站出来。
表面上看,案件画上了法律的句号,实则银行的成本早已转嫁:3,500个家庭因裁员失去收入,65,000名客户因为利率和费用受到损害,Broker佣金被削减,甚至连已经去世的客户依然被扣费。这不是单一的金融失误,而是一系列制度性、文化性的失败。
ASIC主席 Joe Longo 在记者会上毫不留情,他用了一个特别刺耳的词来形容 ANZ 的行为——“grubby” 。这是一个普通澳大利亚人一听就会皱眉的词,意味着 “卑劣、下作、不光彩” 。
他说得直白:ANZ没有遵守承诺,没有履行政策,没有按照市场惯例行事,却还误导客户,甚至在问题暴露后继续推诿。其后果是,联邦政府在债券交易中白白损失了 2600万澳元,而本应用于教育、医疗和社会服务的资金,被银行的不当行为吞噬。
与此同时,裁员风暴正在席卷整个金融业。Westpac、NAB 已经加入了“裁员潮”,超过5000人将失业。
这是一场“行业级的买单” :本应在皇家委员会之后终结的 “贪婪文化”,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。为了弥补高管的错误,员工成了第一批牺牲品,客户继续承受不透明收费和利率错误,而社会的信任正在被一刀刀割裂。
更刺痛人的是,这2.4亿澳元罚款并不会进入消费者的口袋。它只会交给政府国库,而与受害者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那些被少付利息的储户、被催债的弱势群体、被裁掉的员工、佣金缩水的broker,依旧要自己承担损失。罚款是惩戒,却不是补偿。
ANZ的新任CEO Matos 宣称要 “烧毁旧屋,重建新屋” ,要进行一场 “文化重置” 。但现实是,罚款能抹平账面上的错误,裁员能降低表面的成本,却无法修补公众的信任裂口。
更无法掩盖的是,银行治理中的文化病灶——对风险的漠视、对责任的推卸、对客户的轻慢——依旧存在。
所以问题仍然摆在眼前:银行的错,究竟该由谁买单?
至少目前的答案很清晰:不是那些失职的高管,而是消费者、员工、经纪人,以及整个社会最弱势、最沉默的群体。
澳洲财经见闻
*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删除
16
09-2025
15
09-2025
14
09-2025
启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